首页 > 资讯 > 公司新闻 > 多学科交叉引领生物创新,类器官芯片助力精准医疗
多学科交叉引领生物创新,类器官芯片助力精准医疗
2024-04-03 514


“以类器官为代表的拟人化模型功能性检测技术或将为临床精准药物治疗带来新的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党委书记、院长刘先领表示,类器官芯片药物筛选具有周期短、高仿生、高通量,兼容化疗、靶向、免疫药物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月11日,刘先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癌防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肝胆肿瘤科主任宋天强 ,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宇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4年两会健康策”系列直播访谈,共同探讨类器官芯片助力精准医疗。


1712124480515897.jpg


宋天强表示,肿瘤的药物治疗逐渐从化疗走向免疫药物时代,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已经得到提高,但是临床精准病理诊断和个体化用药指导在临床实践当中仍然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案都有其局限性,不论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大部分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仍然较低,患者存在以身试错的风险。


“有必要探索新的医疗技术以解决这些临床需求。”宋天强举例说,最近兴起的类器官芯片技术,对于协助指导传统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的精准用药方案是一种新的尝试。


不过,刘先领也强调,“由于肿瘤疾病的复杂性,进行类器官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患者大多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患者。面对这些患者如何做到‘量体裁衣’的个体化治疗,医疗机构需要组织多学科讨论,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对药敏检测结果及基因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这也是创新的生物医学技术推广的必由之路,需要不断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对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推广和教育,让临床患者获益,再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数据形成诊疗指南和共识,以获得临床领域更多的认可。”


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扎根这一赛道,大橡科技也是其中之一。周宇介绍,“大橡科技自主研发的肿瘤类器官芯片药物敏感性检测是指在类器官芯片上培养与患者肿瘤高度一致的类器官,可以理解为‘微肿瘤’。这些‘微肿瘤’能重现患者体内肿瘤的特征,我们可以用它作为患者的“肿瘤替身”试出最优的药物方案。”


周宇称,类器官芯片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模拟复杂的人体器官系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亟需攻克的瓶颈也将会迎刃而解。


全文摘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视频.png

完整直播回放视频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更多科学前沿干货与产品服务资讯,欢迎关注大橡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

1712124667922817.jpg